企业应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商业秘密管理/唐青林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3:56:37   浏览:89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企业应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商业秘密管理

唐青林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秘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也逐渐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加倍重视保密工作。
  保密一般包括内部保密和外部保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保密是企业保密工作的关键,免不了需要规范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保密关系。为了明确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保密权利义务关系,预防劳动者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都会要求与员工单独订立《保密协议》。
  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一些地方性法规也对该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中第十一条规定,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技术秘密保护条款,也可以与有关当事人依法签订技术秘密保护协议。《浙江省技术秘密保护办法》第九条规定,权利人要求本单位或者与本单位合作的涉及技术秘密的相关人员(以下简称相关人员)保守技术秘密的,应当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劳动(聘用)合同(以下统称合同)中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相关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没有签订保密协议或者没有在合同中作出约定的,相关人员不承担保密责任。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部分内容不明确的,相关人员只对约定明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保密岗位和密级与员工签订企业技术秘密保密协议,或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有关企业的技术秘密保密条款。
  我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主要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其中劳动关系主要体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随着商业秘密的地位凸显,有关商业秘密的权利义务关系成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是符合常理的,也是法律明确允许的。

编者注:本文摘自北京市安中律师事务所唐青林律师主编的《中国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百案类评》(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唐青林律师近年来办理了大量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案件,为多起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提供辩护,在商业秘密法律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欢迎切磋交流,邮箱:lawyer3721@163.com,电话:1391016977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民办科技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民办科技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民办科技机构是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为了加强对民办萍蓟沟墓芾恚俳浞⒄梗允视ξ沂【媒ㄉ韬涂蒲Ъ际醴⒄沟男枰刂贫┍驹菪泄娑ā?
第二条 民办科技机构系指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成果推广应用为主要任务,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合伙或个体科技经营实体。
凡从事与上述任务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在民办科技机构之列。
第三条 申请建立民办科技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领办人必须是非在职科技人员。
二、有一定的资金、工作条件和固定的工作地点。
三、必须有机构章程。内容包括:(1)名称、地址;(2)宗旨;(3)经济性质;(4)注册资金数额及来源;(5)核算形式、财产归属(6)主要研究方向、任务;专业技术服务范围、服务方式;(7)组织机构、人员构成;(8)劳动报酬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9)对内
对外承担的技术、经济责任;(10)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四、有一定数量的能够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和专职工作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或确有特长的科技人员。
五、机构名称应与其专业方向、任务相一致。
1.名称中除了要有反映专业特色的专用名词(如“服装”、“机械”、“食品”等)以外,其余部分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规定办理。
2.凡单纯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机构,不要以科研所、科技开发部(公司)命名。
第四条 申请建立民办医药卫生、食品、建筑设计的科技机构,应先由机构所在县(市、区)的归口专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医药卫生科技机构需要设立门诊和病房的,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 民办科技机构的业务范围:
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广;
三、提供科技咨询、科技经济信息服务;
四、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
五、兴办科技型企业并出售其生产的产品。
第六条 凡符合上述第三、四、五条规定的,由领办人向其所在地的县(市、区)科委提交申请报告、机构章程、银行或有关部门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和领办人简历、固定住所、技术专长证明等文件,填写《陕西省民办科技机构申请登记表》,经县(市、区)科委征求有关业务主管部
门意见审查批准;少数重要的民办科技机构,可由省、地(市)科委审查批准。领办人持批准件和有关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向当地税务、银行部门分别办理税务登记和申请设立帐号。
民办科技机构的合并、撤销、歇业、迁移地址,改变名称,抽调资金,变更专业技术服务范围、经济性质和法人代表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未经科委审查批准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民办科技机构,一律不得开业。擅自开业的,按工商行政管理有关规定查处。
第七条 民办科技机构对外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开展经营活动,应签订技术和经济合同。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到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和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第八条 民办集体科技机构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出口、技术入股所得收入,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试制的新产品可按国家现行税法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减免的税款,应用于发展科技事业。
个体经营科技机构按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交纳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民办科技机构从事非技术经营所得,按国家有关税收规定办理。
民办科技机构每月的经营收入,不论纳税与否,均应定期向税务部门进行申报。
集体科技机构的财产,不得以任何形式分光吃净,化公为私。其纯收入应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社会保险金、集体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其中科技发展基金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
第九条 民办科技机构必须配备合格的财会人员,加强财务管理。各种技术所得要同生产所得、其他非技术经营所得划分清楚,分别记帐,单独计算盈亏。
第十条 民办科技机构必须自觉接受财政、税收、银行部门的检查监督,认真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加强现金管理。核定限额以外的库存现金,必须缴存银行,不得自行保管。民办科技机构同外单位的经济来往,应通过银行转收办理。
对具有贷款条件、有偿还能力的民办科技机构,银行可根据项目研究周期和经济效益情况,酌情给予贷款。
第十一条 民办科技机构参加人员应以非在职科技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技术工人以及能工巧匠)为主。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在职科技人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民办科技机构从事具体的技术开发工作。民办科技机构可以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签
订协议,聘请在职科技人员,经批准辞职或停薪留职在民办科技机构工作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技人员,可以保留全民所有制的身份,这类人员以后与原单位脱钩的,其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可由所在的县(市、区)科委负责管理,当其再行流动时,劳动人事部门可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 民办科技机构的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免税资格认定,应逐级申报,由地、市以上(包括地市)业务管理部门或科委主持进行。未经鉴定或鉴定不合格的,不得推广应用,不得投放技术市场。民办科技机构凡利用外单位(包括受聘人员原工作单位)的科技成果或阶段成果(
包括未经鉴定的)、技术资格和仪器设备等,应尊重有关单位的权益,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实行有偿转让或有偿使用。
第十三条 民办科技机构有权对各级科委、厂矿企业的招标项目投标;有权在技术市场上出售自己已通过鉴定的成果及产品;有权申请专利;上报和登记科技成果,并向有关部门申请奖励;有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从事技术出口、技术引进、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开发和联合经营。其
涉外事宜同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一样,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民办科技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政策法令办事,依法缴纳各种税收。要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和经营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十五条 加强对民办科技机构的宏观管理。各级科委是民办科技机构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技术成果鉴定和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新产品减免税资格认定等项工作,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财务工作受财政、银行、税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民办科技机构应定期向科技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汇报业务活动情况。
第十六条 充分尊重民办科技机构的法人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除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作出有关规定外,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民办机构安插人员,摊派费用和变相平调财物。
第十七条 民办科技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罚款,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1.偏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方向,超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
2.对工商、税务机关及其它政府有关部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3.变更、终止业务活动不及时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歇业手续,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
4.其他违法违章行为。
第十八条 凡在本规定公布以前成立的民办科技机构,在本规定公布之后应到所在地的县(市、区)科委重新登记备案。凡不符合本《规定》所列条件的,县(市、区)科委可不予登记。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科委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3月18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届全国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届全国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的通知

办市函[2003]34号


1999年文化部决定每年开展一次的全国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已连续开展四届。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增添宣传内容,改进活动方式,把法制宣传活动与集中执法行动相结合,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相结合,与推动音像市场建设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守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在经营管理者中深入人心,自觉抵制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在社会公众中广泛传播,为科技文化创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当前音像市场发展需要,迎接今年4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大会,我部定于4月中旬开展第五届全国音像市场法制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2003年4月13日至19日。

二、活动主题及宗旨:把盗版分子送上法庭。

近年来,国家制定和修订了《刑法》、《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处罚走私、盗版等违法经营行为的立案标准和司法解释。公、检、法机关和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对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活动的打击力度。但是,在打击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活动中,由于一些执法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或缺乏办案经验,以罚代刑,致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逃脱应有的法律制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把一批从事走私盗版的违法经营者送上法庭,依法处罚,有力震慑音像领域的违法犯罪分子。

三、活动方式:以召开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在电视和报刊媒体上开展典型案例分析等为主要形式,邀请公检法机关、法律界专家学者就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研讨,分析解剖典型案例。特别是要明确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案例移送及立案的有关程序和标准,为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争取公、检、法机关的配合和支持,创造良好的法律和工作环境。

四、宣传重点:

(一)法律法规:《刑法》第152、217、218、246、250、363、364、365、366、367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70条、《文化部办公厅关于非法经营行为界定问题的通知》(见中国音像电影网av.ccnt.com.cn“政策法规”专栏之“综合”部分)。

(二)典型案例。各地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典型案例。重点展示文化行政部门对典型案例的查处过程,移送公安机关的法规依据、过程和法院的判决结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选择2-3件2002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2000字以内),于4月1日前报送我部市场司。我部将选择部分案例进行宣传。

文化部办公厅
二〇〇三年二月十八日